壬寅虎年马上就要到啦,小编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带“虎”的文物。
在介绍文物之前,先给大家演示下“虎”字的演变过程。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虎字十分形象,专门突出大张的虎嘴及锐利的虎爪。
从小篆开始,虎字的字形开始显现出今日虎字的雏形。
虽然一度与马很像,但我们看看“马”的演变,会发现“马”字最大的特征在于马的鬃毛和四蹄。
在文物的命名中,有几类文物是直接以“虎”命名的,其中包括:虎符、虎子和虎头帽、虎头鞋。
虎符
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的信物。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留存中央,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
王若派官员前往军队驻地调动军队,需带上右符,左右符验合,方能调动军队。虎符多做得短小,一掌即可握在手中,不易被人发现。
杜虎符,铸于秦惠文王(前—前年)时期。年出土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郊区北沉村出土的杜虎符,背上有错金而成的铭文40字。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杜是地名,古代秦国杜县)。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
其意为用兵超过50人时,必须出示君王授予的虎符验证,方可出兵。不过遇到烽火报警时,则不用验证虎符,可以即刻出兵。
战国安国侯铜虎符辽宁省博物馆藏
虎子
虎子,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俗称夜壶);一说是水器。大多用青瓷制作的虎子是魏、晋、南朝的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
唐青瓷虎子泉州市博物馆藏
小编上周刚去泉州游玩,看到泉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唐贞观的青瓷虎子,很是可爱,由于是明器,因此器型较小,看上去不像老虎,而像是小金鱼。
上图这件是东汉墓葬中出现的虎子,其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虎身较长,下有短矮的四腿。
从出现虎子开始,虎形的器物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六朝青釉瓷虎子南京博物院藏
近日浙江台州章安故城遗址刚结束,考古工作队向椒江博物馆移交了余件出土文物,其中一件就是这件青瓷虎子。
青瓷虎子浙江台州章安故城遗址出土
一般的虎子大多瓷制,但是为了彰显物主人独特的身份和地位,还有一类青铜制作的虎子。
只是这青铜器可比瓷器重多啦,不知道起夜的人会不会手抖?
北燕辽宁省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虎头帽、虎头鞋
在北方地区,刚生下的小孩子,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希望孩子长得虎头虎脑,这一传统仍然保留至今。
我们的博物馆中也有保存了数百年前可爱的虎头帽、虎头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春文化系列展之“虎佑神州”展
清虎头鞋黄缎钉金线虎头小袷鞋故宫博物院藏
蚌塑龙虎图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与老虎相关的人工遗迹中,最著名的当属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遗址的蚌塑龙虎图案。
西水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在这个遗址距今至6年的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发现3组跟龙虎相关的蚌塑图案。
如45号墓的墓主人为壮年男性,墓主人东西两侧,各有用丽蚌、矛蚌和楔蚌等蚌壳摆塑的一龙一虎。其中的老虎图案位于人骨架左侧,头朝北,背朝东,身长1.39米,虎头微低,眼睛圆睁,张口露齿,四肢呈行走状,尾巴下垂。
考古学家袁靖认为:这样的摆放赋予龙和虎这两个动物以特殊的含义,这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的体现,反映出远古先民的思想。
河南省濮阳县西水坡遗址的蚌塑龙虎图案
人与虎石雕
在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考古学家发现在一块石条的中心雕刻出一个背头短发、发梢微微翘起、大眼、大鼻、大脸庞的人面,人面左右对称的雕刻出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老虎,老虎为垂首,虎口大张,露出上下獠牙,四肢俯卧,尾巴卷起,虎身及虎尾都雕刻有花纹。
陕西石峁遗址的人与虎石雕
青铜器
商虎食人卣
进入青铜时代,与虎相关的青铜器很有特色。其中最特别的,就是世间仅存两件的虎食人卣。
卣口为圆形,以一头站立的鹿作为盖钮,提梁两端分别装饰有相同的小型虎首,虎卣主体表现的虎为虎耳竖起,虎眼圆睁,虎口大张,虎前爪抱紧一人,那人双手高攀虎肩,面无恐惧表情,双腿半蹲,双足踏于虎足上,虎的后两足和虎尾构成三个支点,支撑整个器体。虎卣通体饰夔龙纹、鱼纹和兽面纹等。
因为人头位于虎口内,此卣曾被称之为“虎食人”卣,
只是很可惜这两件文物出土于抗战时期,发掘后不久就流失海外,现被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和法国池努奇博物馆。
西周青铜虎鎣
虎蓥,是“蓥”类青铜器的一种。有研究认为,与一般被用作祭祀的青铜器不同,在周代,“蓥”是一种用来盛水的实用器具,类似于今天的水壶,现存于世的“蓥”只有七件。
虎蓥”,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虎蓥”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
虎蓥,是圆明园被掠夺的稀有西周青铜器,年12月11日,青铜“虎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青铜虎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周青铜母子虎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出土的西周青铜虎。耳竖眼鼓,虎足前蹬后弓,做扑攫状。通体饰重环纹。
虎口衔一小虎,小虎头向上,眼突出,口大张。大老虎叼着小老虎,着实可爱。
西周青铜母子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西周四虎饰铜镈
年出土于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毛和电乡民安村的四虎饰铜镈。
镈是王和贵族在举行宴飨或祭祀活动时,与编钟、编磬一起使用的。
这件镈属于西周时期的镈钟的钟体较大,剖面呈椭圆形,口部平直,顶上设钮。
钟体前后有突起的鸟纹为棱脊,两侧各置双虎,虎首向下,四肢略蜷曲,尾巴卷起。
西周虎戟镈故宫博物院藏
商伏鸟双尾青铜虎
年江西省新干县。此虎虽样貌憨态可掬,却不失威武勇猛之风。虎后长着两只尾巴。,虎背上静静地卧着一只小鸟,扬起脖颈,悠然自得,与身下那只凶猛大虫形成动与静、强与弱、大与小的鲜明对比,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
鸟儿虽然渺小,却全然不惧猛虎之威严,宛若猛虎的驾驭者,颇有以柔克刚之哲学意味。
伏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江西省博物馆藏
商虎饰匕形器
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宽4.6厘米年石楼县桃花者出土。
匕,古人取食的器具,后代的羹匙由它演变而来。
匕面一虎,大头长尾,衔物前行,虎目嵌绿松石。
商虎饰匕形器山西博物院藏
春秋嵌错虺纹虎耳铜壶
这件铜壶年九月出土于户县黄堆村。其高四十三厘米、口径二十六点三厘米、重八点八公斤。
器形为八瓣莲花形套口,口沿外侈,长颈、鼓腹、圈足。颈部有对称的虎形双耳。虎身回首卷尾,口含圆环,作攀缘状。
这件器物的纹饰十分复杂,如盖顶莲瓣正面嵌错虺纹,周边饰绞索纹,背面嵌错兽面纹,周边饰几何纹饰。壶身嵌错蟠龙纹,虎形双耳饰细小的羽纹及云纹。
嵌错虺纹虎耳铜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春秋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
“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底座”活灵活现地再现了老虎扑倒小羊后张开大口,准备撕咬的瞬间。
老虎后腿蹬地,前腿按住羊身,虎口大张,羊蜷缩成一团,尽显兽之王的威风,完美展示了老虎吃羊的情形。
老虎的背部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铜插,高五六厘米,宽约三厘米,应该是用来悬挂编钟或石磬等乐器的底座。
鎏金虎噬羊形器座甘肃省博物馆藏
春秋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器座甘肃省博物馆藏
战国青铜牛虎案
牛虎铜案于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青铜器。
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
牛虎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献祭,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
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
战国青铜牛虎案云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虎鹿牛铜贮贝器
出土于江川李家山22号墓器物呈圆筒形,束腰,底有三足,足作人形,头部及双手上托器身。
腰部阴刻人物、动物等花纹三组:一组为6只孔雀衔蛇;一组为4人,有牵牛者、赶牛者及持斧者;一组为鹿、牛及绳纹。
直径16.6厘米器盖上圆雕一组动物造型:一牛体型较大,居中,周边一虎三鹿,逆时针环绕大牛。
战国虎鹿牛铜贮贝器云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夔龙纹铜虎把提梁铜盉
年,在陕西安康发现的夔龙纹铜虎把提梁铜盉,通高23.2厘米,重3.千克,直口、球腹、圜底、虎形提梁,有盖,盖与提梁以三联环相连。
三足与流的设计极具特色,器足为兽面人形,上托展翅欲翔的雄鹰;流口为鸟形,可张可合。
夔龙纹铜虎把提梁铜盉陕西省博物馆藏
战国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属于战国时期。
该屏风座以虎为主体,虎四肢匍匐,双目圆睁,两耳直竖,虎口咬住一只柔弱的小鹿,虎爪抓住小鹿的脖子。
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虎、鹿皮毛斑纹均用金银镶错而成。
虎的项部和臀部各立一个长方形銎。銎两侧同饰山羊头面,羊口即为銎口,安上屏风恰成曲尺形。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河北省博物馆藏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局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