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流泽镇位于湖南省邵东县,西距县城14公里,北距廉桥仅4公里。廉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闹的街市。在清道光年间所修的《宝庆府志》中,称廉桥为楮塘铺。附近盛产黄花菜、白芍、丹皮等,其圩场集散的物资多为药材、铁铸件和竹、木制品,以及农副产品等。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廉桥比流泽热闹多了。流泽山地崎岖,地势较高,是涟水与资江的分水岭:大雨过后,雨水东流涟水,西泻资江。这里的庄稼人希望年年风调雨顺,减少干旱,让潺潺的流水终年润泽这片盛产黄花菜、茶叶、玉竹、小麦的土地,于是这个地方有了一个如泉水一般叮咚作响的名字——流泽。年,在外公的指点和帮助下,我的父亲从仁让堂迁到了流泽镇积福街十字路外公家,开始弃农经商,母亲打点家里的“祥记南杂店”,父亲一边经商一边务农。因此我自小就是在积福街长大的。邵东人多地少,为了糊口历来就有做生意传统,集市比较繁华,当地农民自古就有赶集的习惯。集镇上也有定期的墟场。定期墟场,其实就是当地农民俗称的“赶场子”。每月以一、四、七,或以二、五、八,或以三、六、九为集日,同时也有逢五逢十赶场的大集市。每逢赶场的日子,集市上就有鸡飞猪叫、人头攒动,非常热闹。年,农村经济稍微有所好转,往年萧条的集市也逐渐繁荣起来,当时我和弟弟左桥还在大塘小学读三年级。四月的一天,正逢星期天赶场子,父亲叫住我和弟弟:“佑桥、左桥,今天不上学,你俩跟着大哥去仁家坪赶场啊!”“好!”我和弟弟一听可以去赶场,兴奋地答应。但是我们不是去墟场上闲逛,看热闹的,而另有一份重要“使命”。农民为了期盼有个好收成而企盼神灵的护佑,这是农村的一种传统习惯,因此纸钱、香烛等就有了市场,做这种买卖,本钱不大,收效较快。于是,我们跟着大哥小山到附近的市场上,学着大哥的样子,把竹篮里的纸钱一叠叠摆放在人来人往的路边,大哥告诉我们,摆摊子要占人多热闹的地方,这样生意才好。我们三兄弟的摊子就紧连一排,占去一片地方。“买香烛吧!”我们吆喝起来。那天虽然我们赚的不多,但也许是我们学做生意上的“第一堂课”,我的生意启蒙是在积福街上真正开始的。后来,我们家办起了“纸钱”作坊,我和左桥自然就成了业余生意人。每逢学校休息或者放假,我和左桥就各自挑着一小担“纸钱”、香烛去墟场上摆摊。父亲看到我们回家,就会嘱咐一番:“你们还是学生,别忘了读书,学习对你们两个是第一,一定要抓紧啊!”为了消除父亲怕我们因为荒废了学业的疑虑,我们白天如果去赶场,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复习功课。一直到母亲喊:“快去洗脸洗脚,该睡觉啦”。父母们虽然辛劳,但是看见我们几兄弟都很听话,心情特别好,平日里脸上总是堆着笑。后来,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能够为这个家庭承担更多的担子,挑过煤、用面条兑过小麦、挑过麦秸、卖过鞭炮……虽然辛苦一些,但是想到能够解决家里的实际困难,我们愈发勤快。这些活儿,虽然苦,但是也磨练了我们稚嫩的肩膀与意志。其中,“面条换小麦”是我青年时代最难忘的一件事。邵东是典型的丘陵地区,水田少,旱地多,适宜种麦子。年是个风调雨顺的年头,流泽的小麦长势喜人,收割之后,家家户户的小麦都是大丰收。父亲“用面条兑换小麦”的想法随之产生,我挑40斤面,换回了60斤麦子,去时担子轻,回来肩头重,一天下来,还未到家,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这“面粉条换小麦”的生意做了一个月后,真是累坏了我们,肩挑肿了,腿也走酸了,但是内心却是满足而欢快的。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人民日报》发表了振奋人心的公报,让流泽人的心中生出无限的希望。邵东流泽是一个小地方,可是流泽人赶市场是出了名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市场的地方就有邵东人。”瑞雪兆丰年。年的春节,流泽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塘里的清水不再荡起波浪,而被厚厚的冰层封住了。长长的冰棱垂挂在屋檐下、树梢上。然而,春天的气息是冰封不住的,在田野里散发着、在人心灵中传递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来了。春节一过,为了进一步扩张心头的商业蓝图,我们家将所有能变现的东西全拿出来,变卖成现金,把存栏猪也卖了,凑齐资金,大哥承包新泉综合厂,我和左桥、铁桥做眼镜生意……从流泽这个小集镇出发,我们四兄弟各自打拼在经商创业的道路上,流泽成为我们经商道路的始发站。改革开放初期,办个体工厂的人并不多,但是面对萧条已久的市场,当时正是办个体工厂最佳的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哥年和我还有姐夫刘杰灵等人办起了“十字铝制品厂”。后来,随着工厂发展,我们四兄弟相继投入铝厂的经营中。解决原材料来源问题、交通运输紧张问题……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四兄弟发挥各自专长,互相协作,互相支援,事业也越做越大。自年开始,流泽的铝制品厂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激烈的竞争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铝制品厂未来的走向与发展。面对我的故乡流泽,那片历经时代洗礼的土地,回想那些卖香烛、挑麦秸、挑煤的艰苦岁月,我开始慢慢明白,曾经经历的一切不是让我停留,而是为了积蓄力量重新出发,走向更远的地方。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始从沿海涌向内陆。这一年,湖南开始建立湘南改革试验区,这个好消息让我们兴奋不已,决心将企业转移到永州冷水滩市,曾氏企业也开始从作坊蜕变成了现代化的工厂。年10月,我们兄弟“三上沈阳”,说服沈阳双喜压力锅公司与我们在长沙联合办厂,这次合作也促成了曾氏企业的第二次转移。年,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觉得是时候走出湖南了,在广袤的西部寻找企业发展的新战场,于是贵州安顺和六盘水等地,成为了曾氏企业跨省发展的新一站。年,为顺应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潮流,曾氏企业投巨资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但是无论走多远,在流泽的岁月始终存留在我的心底深处,是故乡给了我最初走出去的勇气与力量,给了我历练与成长。无论在外面走多远,还是希望时常回家看看,那里有我们的初心与梦想,这个我始终忘不了。-END-文史博览·力量湖南融媒体出品监制

杨天兵统筹

黄琪晨口述

曾佑桥文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沐方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