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辅警”,织起农村平安网——
“辅警蓝”擦亮“平安色”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李国斌何金燕
宁夏日报记者王溦
吐鲁番日报记者董生祥
在邵阳的农村,有一抹靓丽的“辅警蓝”。
作为湖南人口最多的市,邵阳为破解农村警力不足难题,年在全国首创“一村一辅警”制度,名驻村辅警,穿上蓝色警服,严守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邵阳市农村地区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1.3%。
10月19日,在邵阳召开的湖南省“一村一辅警”建设现场推进会部署,年2月底前,全省2.3万多个建制村,每村至少配备1名专职辅警。“辅警蓝”,将逐渐遍布三湘四水,擦亮乡村振兴的“平安底色”。
如何破解“瓶颈”、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驻村辅警作用,打造农村社会治理的“湖南样本”?10月下旬,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辅警进村,守住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
“我家起火时,是驻村辅警刘卫治第一个冲上去。他手指头多处被烧伤。”面对记者的采访,邵东县火厂坪镇伟华村村民曾某竖起大拇指。
10月17日上午9时,曾某家不慎起火,楼房浓烟笼罩,情况危急。
接到火警后,驻村辅警刘卫治和村干部迅速赶到现场。村干部打电话通知救援,刘卫治组织村民灭火,火势被有效控制。
前不久,邵东县廉桥镇新建村发生一起邻里纠纷。村民赵余权种的红薯藤长到赵金会的庄稼地,两人起了口角。
不知谁打了电话,驻村辅警刘学军和村干部赶来调解。
“刘警官一劝说,我们的气就消了。”赵余权乐呵呵地说道,“以前,小事不敢报警,出了大事,只能等警察远道而来处理;现在,有困难第一时间喊辅警,5分钟就能来。辅警驻村送平安。”
在邵阳全市,像刘卫治和刘学军这样的驻村辅警,每周有4天吃住在村上新建的“一村一辅警”工作站,剩下的1天,要去派出所值班、学习。
邵阳这抹“辅警蓝”,正逐渐向三湘四水蔓延。娄底、永州、怀化等多个市州,农村辅警遍地开花。
脱下戎装,换上警服,退伍军人梁超成为怀化的一名驻村辅警,每天走门串巷、治安宣讲。
今年7月3日晚,娄底市娄星区长青地下商业街发生一起杀人案,万宝镇治安队辅警曾田根及时提供线索,助力快速破案。
“驻村辅警,守住农村治安第一道防线。”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副总队长龙铁军说,驻村辅警要做好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情报信息收集员、法律政策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警务下沉联络员、交通安全协管员、乡村义务消防员“八大员”,最核心的就是为群众办事服务。
“流动探头”缓解警力不足,农村刑事案发率下降
邵阳是我省人口第一、面积第二大市,农村人口、山区面积占比七成,社会治安状况复杂,农村治安稳定成难题。
为此,年,邵阳市在全国率先推行“一村一辅警”农村警务战略,让警务工作真正下沉到基层。
截至目前,邵阳市共有名驻村辅警,邵阳市个农村派出所平均警力从6.8名提升到19.9名,是原来的2.93倍。
农业大市怀化,农村面积占比72.2%,治安问题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自年起,怀化市农村治安防控工作全面铺开,个行政村根据当地实际均配备了专职、兼职辅警,配备率达到%。
如何集结这支队伍警力,擦亮乡村振兴的“平安底色”?邵阳市公安局打造了“一村一辅警”管理平台,科学建制,网上督导。
在管理平台地图上,随机一点,可以追踪每一位辅警的工作动态信息。
刘学军告诉记者,他每天走访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发放资料等,每项工作都要在“掌上警务”详细录入,“我们的工作轨迹,都能在后台实战中心看到。”
龙铁军说,驻村辅警上岗后,吃住在农村、工作在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他们每天走村串户,对犯罪分子是一种无声的震慑,起到了“蚊香效应”和“鲶鱼效应”。“蚊香效应”即像蚊香一样把“蚊子”熏走。“鲶鱼效应”即辅警进村后组织起村里的巡逻队,激发了农村群众治安防控的内生动力。
在邵阳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谭学军看来,“雪亮工程”密织了“天网”,“一村一辅警”铺筑着“地网”,成为农村综治的“流动探头”,是社会治理组织者、社会矛盾调解员、社会摩擦润滑剂,对基层矛盾纠纷的调处由“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辅警驻村后,长期困扰全省公安机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地区见警率和出警速度。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邵阳市、娄底市、怀化市农村地区刑事案件发案数分别同比下降21.3%、36.7%、20.4%。怀化市个村实现零发案。
细算“民生大账”,老百姓安全排第一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天下安。
邵阳市在推行“一村一辅警”的同时,启动了视频监控系统、“三实”信息采集、消防基础设施等建设。按照每村一名辅警、一个工作站,辅警年人均4万元、每个工作站元建设经费标准,由市、县两级财政予以保障,纳入财政预算。
“这意味着全市每年至少要投入1亿多元,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邵阳来说,开支不小。”邵阳市委书记龚文密细算着这笔“民生大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乎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不管钱多钱少,首先要保证邵阳市万老百姓的生存安全。”
截至年8月,邵阳市县两级为“一村一辅警”共投入资金2.58亿元,配备摩托车辆,电动自行车辆,自行车辆。
驻村辅警确保了农村治安的稳定,他们自身的“稳定”也日益重要。
如何管理好驻村辅警队伍,塑造辅警荣光?今年,邵阳市公安局推出“一村一辅警”层级化管理办法。结合辅警工作年限、业绩和现实表现、考核奖惩等情况为辅警确定层级,分为实习辅警、三级辅警、二级辅警、一级辅警,设置相应的层级津贴,并配发相应辅警衔、聘书、工作证。
年7月,在邵阳市保安公司从事押运工作的熊大吉,报考武冈市公安局“一村一辅警”,通过笔试、面试、政审,成为迎春亭街道办事处石羊村一名驻村辅警。到岗后,熊大吉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10月8日,在武冈市公安局举行的“一村一辅警”授辅警衔仪式上,熊大吉被授予一级辅警衔。
“这份荣光激励着我,也鞭策着我,要为村民们做更多实事、好事。”虽然每天做着琐碎的事,但熊大吉坚信,“认真把群众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站好每一天的岗,就能铺就广袤农村的平安大道。”
破解瓶颈,完善制度,让驻村辅警留得住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目前,邵阳、怀化、娄底、永州等地“一村一辅警”运行还存在一些瓶颈,有待进一步完善。
今年暑假,湖南警察学院刑技系主任岳光辉教授带领学生对邵东的“一村一辅警”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岳光辉认为,目前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政策连续性问题,招人、工资待遇等都在摸索中,要保障“一村一辅警”持续运转,还需要更周详的考量;二是部分地区驻村辅警待遇较低,队伍流动性较大;三是要严把入口关,虽然是警务辅助人员,但代表的是公安队伍的形象,要通过业务培训提升驻村辅警的整体素质。
龙铁军也认为,目前有些地方对推行“一村一辅警”工作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地方保障存在一些困难。同时,驻村辅警流动性比较大,还要想办法拴心留人。
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黄明儒指出,辅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实现制度化,建立管理、保障、激励、安全等方面的机制尤为重要。让辅警热爱和安心工作,才能有效开展社会综合治理,让更多群众享受改革红利。
如何完善“一村一辅警”制度,实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动态化管理?如何既让辅警在职业发展等方面有上升空间,又让他们能沉下身子护卫平安乡村?
“新时代农村群众有享受均等公共安全服务的新期盼。”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基层基础指导支队支队长曹建辉表示,未来将加强队伍管理,充分发挥驻村辅警的作用;开展业务培训,让他们尽快融入岗位;推广邵阳首创的“一村一辅警”层级化管理办法,拓展他们的职业空间。
记者从省公安厅了解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项工作,从明年开始,将安排省级财政给予一定保障。省公安厅即将出台驻村辅警工作规范,对招什么人、做什么事、怎么管理和监督、相关保障等多方面进行规范。
当“辅警蓝”遍布全省各村,或许就如邵阳农民赵余权所言,“辅警进村,外出的人放心了,家里的人安心了,留守老人儿童开心了。”
■记者手记
“蚊香效应”和“鲶鱼效应”
李国斌王溦
一村配备一名辅警,看似简单的举措,实际上盘活了基层的治安防控体系,擦亮了乡村振兴的“平安底色”。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村一辅警”起到了两种效果:“蚊香效应”和“鲶鱼效应”。所谓“蚊香效应”,就是驻村辅警能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像蚊香一样把“蚊子”熏走。“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辅警入村后,组织发起村里的巡逻队,激活了群众的主体意识,同时公安部门触角延伸到农村,能及时掌握情况、发现有关线索。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当前,正处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交织在一起。而基层一直以来警力捉襟见肘,难以应付一些复杂的局面,亟需创新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把矛盾快速化解在基层。
推进以“一村一辅警”为代表的农村综合治理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平安之基,是加强治安防控的现实之需,是回应时代要求的群众之盼。要进一步完善“一村一辅警”工作的有关举措,健全长效机制,夯实“一村一辅警”工作基础,满足农村群众享受均等公共安全服务的新期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