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陆益平张佳伟
通讯员邓星照魏志刚刘昭云唐冉
9月25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邵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邵东专场在体育中心举行,邵东市委书记沈志定发布新闻,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刘长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永格,市政府副市长王智刚答记者问。
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从建国初期的设县建制,到前不久的撤县设市,邵东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迈出了开放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邵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三个邵东”、打造“三张名片”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兴工旺商、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坚持以全省十强为坐标确定发展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以“两个转变”为抓手推进转型升级,谱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篇章,先后获评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箱包和打火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注塑打火机生产第一县、全省县域经济强县、全省特色制造产业重点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等多项殊荣。
△图为邵东城市鸟瞰。
坚持发展为先提升综合实力
△图为邵东市湘商产业园。
新中国成立初期,邵东经济凋敝、基础薄弱,工农业总产值仅万元。改革开放后,从“兴商建县”“兴工强县”到“兴工旺商、富民强县”,再到“兴工旺商、转型升级”,邵东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产业,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赢得了“百工之乡、商贸之城、民营之都”的美誉,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
坚持产业兴邵增强发展后劲
△图为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3C行业自动化生产线。
近年来,邵东紧紧围绕全省创新创业园区发展“”工程,牢牢抓住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历史机遇,扎实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建国初的农业占绝对优势发展为年的9.9:47.7:42.4,二、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年7月29日,全省产业项目建设推进现场观摩会在邵阳市区和邵东召开。
现代农业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从年的万元增加到年的70.08亿元,年均增长8.0%,成功保持了“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油料产出大县”三顶国家级帽子。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7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年,全境工业产值仅万元。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邵东大力振兴实体产业,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形成了以打火机、五金工具、皮具箱包、印刷包装、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以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新兴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作用,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6家,有力推动“邵东制造”向“邵东智造”转变。年,邵东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1亿元,拥有工业企业近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
园区建设突飞猛进。率先采用工业地产模式建设邵东湘商产业园,现已建成标准化厂房万平方米,签约入驻企业家,投产家,年邵东湘商产业园获评“全球湘商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园区”。同时,以邵东湘商产业园为龙头,以黑田铺包装印刷文化产业园、廉桥医药工业科技园、仙槎桥五金科技创新产业园、周官桥流泽团山打火机工业园等4个乡镇特色园区为支撑,形成了“1+4”工业园区发展格局,为推动邵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8%。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邵东第三产业基本空白。改革开放后,邵东着力构建万商云集、商通天下的商贸物流体系,上世纪90年代后相继建成了工业品市场和皮具工贸园、五金城、家电城、建材城、眼镜城、副食城等30多个专业市场。年,邵东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9.01亿美元。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展会经济不断壮大,电商交易额突破70亿元,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五金机电博览会。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现有境外投资企业家、自营进出口企业家、海外销售平台多个。国际商贸城顺利开市,星沙物流园即将投入运营,这将成为拉动邵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坚持固本强基城乡焕然一新
△图为邵东市国际商贸城。
建国初期,邵东城乡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房屋低矮、道路狭窄,市容市貌破败不堪。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邵东全面加快城乡扩容提质,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今年7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邵东县,设立县级邵东市。
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年建县时,城区仅有和平街、胜利街、解放路三条主要街道。改革开放后,邵东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到年,城镇人口达到50.9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91%,城区由“弹丸之地”发展成为全省规划的7个“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县城之一,并形成了一批工业经济强镇、特色农业大镇、商贸物流重镇和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
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人安饮水、农网改造以及宽带互联网等做到了全达标,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响”等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向“美丽乡村”迈进,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
交通条件全面提升。解放前,邵东境内运输主要靠人力车、畜力车和“一根扁担”。70年来,邵东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铁路运营里程达8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75公里,建成邵东、杨桥两个高铁站,邵东、廉桥、杨桥、仙槎桥4个高速进出口,实现了水泥路村村覆盖。娄邵快铁、怀邵衡铁路、沪昆高速、衡邵高速交织于此,邵东进入“八纵八横”高铁干线网和沪昆高速经济带,迎来了“大交通”时代,也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高速时代”。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民生福祉
△图为邵东市廉桥医药工业科技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一穷二白到丰衣足食,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邵东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邵东紧跟中央步伐,探索出一条符合邵东特点的扶贫道路,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年至年,邵东累计退出贫困村70个,减少贫困人口5.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2%下降到1.1%。今年计划再减贫人,剩余7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70年来,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分配到改革开放后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劳动者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报酬明显提高。年,邵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的元增长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年的91元增长倍,实现了由百元到千元再到万元的跨越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元与元。
居住条件持续改善。从“黄土红砖屋”到“钢筋水泥房”,从“简陋蜗居”到“保障住房”,党的十八大以来,邵东积极探索和完善城乡居民安全住房体系,建设廉租房套,推进棚户区改造户,制定并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计划73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充分保障居民“住有所居”。截至年,邵东已建成商品房住宅小区56个,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高层住宅、花园小区随处可见,老百姓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到年,邵东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公民办幼儿园所,在岗教师人,在校中小学生16.1万人,在园幼儿2.5万人。三年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82.74%,小六毕业检测、中考、学考成绩稳居全市第一方阵,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12%,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建国初期,邵东仅有医疗机构19个,医院2个,区卫生所17个,床位25张,各类医务人员名。70年来,邵东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充分保障居民“病有所医”。截至年,邵东共有县乡两级卫生机构55个,村级卫生室(医疗点)所,社区服务站11个,医疗机构设置床位张,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人数人,医院、中医院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邵东充分开发利用辖区内的文化资源,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了邵东会议文化中心、昭阳公园、文化馆、图书馆等大型文化场所,建成了个体育场地、个农民健身项目、个公益文化广场、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个公益性文化机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邵东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