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刘立琨)一度热播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中有这样的情节:荒凉的戈壁滩上“冒”出了绿油油的葡萄园,成功让当地脱贫致富。而其原型正是由侨商陈德启投资建成的贺兰神国际酒庄。如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也成为宁夏走向世界的“紫色名片”。
在中国脱贫攻坚中,华侨华人有独特贡献。他们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方式助力脱贫,展现出了强大的“侨力量”。
英国云南总商会会长毛埴成曾到云南省盈江县的傈僳族聚居村考察,“那里自然条件非常好,但缺乏管理和开发利用,交通条件也受限。”他联合5位侨领,通过当地的古村落建立了旅游康养项目,还让高山红米、野蜂蜜等特产“走了出去”。
“单纯捐资捐物远远不够。”泰国湖南商会会长刘纯鹰说,海外华侨华人在做大做强自身事业的同时,可以借助开拓国际市场的成果反哺家乡。
年,刘纯鹰在湖南省邵东县创建了中小企业创业园,园内的40余家企业在30个村建立了30个“扶贫车间”。如今,“扶贫车间”已安置贫困人口就业近百人,每年人均增收近3万元(人民币,下同),成功实现了“造血式”扶贫。
扶贫先扶智,教育也是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计划在中国建立个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陈江和基金会秘书长张科说。为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和发展问题,由新加坡华商陈江和与夫人黄瑞娥创立的陈江和基金会捐资0万元,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在澳中企业家俱乐部主席袁祖文看来,扶贫关键在于“扶教育”。他在湖南地区招募教师,并计划带他们去澳大利亚培训学习,希望能帮助湖南欠发达地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
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也搭建了精准扶贫之桥,为华侨华人的爱心传递提供了可靠保障,提高了脱贫效率。
美国川渝同乡会会长陈春发动华侨华人、兄弟侨团,通过地方政府提供的名单,对四川凉山的部分困难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在福建泉州,侨界人士参与市侨联组织的“同心安居工程”捐赠活动,筹集资金为户困难群众建造了“同心房”;通过中国侨联的牵线搭桥,7家侨团基金会分别与云南华商公益基金会、5个云南深度贫困地区的市(县)侨联签署“一对一”结对帮扶协议……
如今,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站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起点,海外华侨华人将继续拓展与中国在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冀望与中国发展实现更加紧密的同频共振。(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