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冬林
(新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民间是智慧的化身、理想化的典范。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更是把诸葛亮写成了神一般的存在。“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甚至“死诸葛气跑活司马”,让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通。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是如此吗?
(一)从诸葛亮年轻时的雄心万丈到蜀汉的偏安一隅,卧龙先生真的不是无所不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外戚宦官大火拼。大将军何进接受袁绍的建议铲除宦官十常侍。宦官集团提前获悉消息,他们在宫中埋下杀手,杀死了何进。袁绍带兵冲进皇宫斩杀宦官,洛阳城内血流成河。
西凉刺史董卓带兵进京控制了东汉小朝廷,洛阳城变成一座人间地狱。以袁绍为总盟主的十八路诸侯组成了讨董大联盟。
群雄并起、豪杰争锋,你方唱罢我登台。经过大浪淘沙,大部分诸侯都灰飞烟灭,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等人。
曹操统一北方兵强马壮,孙氏父子励精图治占有了江东,刘备流离失所来到荆州。
在南阳卧龙岗,大名士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当时刘备已经年近半百,诸葛亮二十六、七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诸葛亮隐居隆中,却在关心天下大事,暗中等待明主的出现。诸葛亮青年时期就有远大志向,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管仲何许人也?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人,他率领弱小的燕国,一口气连下齐国70余座城池,一直打到了即墨城下,要不是田单用火牛阵扭转了局面,齐国很可能早就亡国了,饶是如此,经此大败之后齐国一蹶不振,再也不能恢复往日的神勇了。
诸葛亮和这两个人相比可见其自视甚高。
诸葛亮在未出茅庐时已知天下三分,他对形势有清晰的判断:曹操统一北方,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然后占有荆、益,在形势成熟时命一上将率军直出宛、洛,则大事可定也。
(刘备)人算不如天算,设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诸葛亮出山之后,正所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曹操率大军追击刘备来到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在鲁肃的力促下,孙、刘两家结成了联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赤壁之战更多的功劳应该记在周瑜的头上,诸葛亮不过借机取巧罢了。
后来刘备取益州是在庞统的辅佐下进行的,占领西川之后刘备更加倚重的是法正,在关羽兵败被杀之后,刘备起全川之兵为之报仇。诸葛亮再三劝阻刘备不听,以致有了以后的夷陵之败,蜀汉面临危亡的境地。诸葛亮长叹:有法孝直(法正)在,焉有此败?诸葛亮“天下三分”的设想是建立在跨有荆、益的基础上的,不幸的是关羽把荆州丢了,诸葛亮的计划也就失去了意义。
面对蜀汉的此情此景,诸葛亮也只能仰天长叹、徒唤奈何?
(刘备与庞统)
(二)从刘备对诸葛亮等人的使用上看,诸葛亮也真的不是经天纬地之才
诸葛亮是在南阳经水镜先生司马徽推荐而出山辅佐刘备的。
当时,水镜先生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诸葛亮,凤雏指庞统。刘备在败退到新野之后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后来,在荆州时又接纳了庞统。
伏龙、凤雏聚齐,可为什么仍然无法一统天下?“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一点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可殊不知水镜先生这句话的后面还有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子初指的是刘巴,刘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汉末至三国蜀汉时期官员、名士。
(老版三国,刘巴)
刘巴少知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应就。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刘巴却北上投靠曹操。后受曹操命令招降荆南三郡,不料先为刘备所得,刘巴不能复命曹操,遂远至交趾,又辗转进入益州。
刘备平定益州后,刘巴归附刘备,为左将军西曹掾,法正死后接任尚书令。
章武二年(年)去世。刘巴在刘备平定蜀中的过程中尽心尽力,让益州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孝直是指法正。法正(年-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
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左为法正,右为张松)
建安二十四年(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法正是刘备夺取益州的最大功臣,是刘备最为倚重的人才。可惜天妒英才,法正早早的就去世了。后来在刘备讨伐东吴失败之后,诸葛亮也曾说:有法孝直(法正)在,焉有此败?
刘备号称“礼贤下士”,他听从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建议,三顾茅庐把诸葛亮从南阳卧龙岗请了出来,初始,刘备对诸葛亮也确实不错,礼遇有加,让关张感到很不爽,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可实际上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更加信任庞统。
(庞统)攻打益州,他用的就是庞统的计谋。打下益州后,他更加信任法正。诸葛亮也只能乖乖的排在法正的后面。
可惜的是法正早亡,后来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兴兵为关羽报仇,直至兵败东吴,白帝城托孤。在弥留之际,刘备才想起了诸葛亮。在病榻上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之才胜过曹丕十倍,如果刘禅孺子可辅佐先生就佐之,若不行先生可自取之。”诸葛亮磕头如捣蒜。这样一句话纯粹是为了试探诸葛亮的忠心而已,不可太当真。
可见,伏龙、凤雏是人才,可红花还要绿叶衬,人才也必须有人辅佐,才有了用武之地,才会大显身手。不然,只能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从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备虽然把自己和诸葛亮比做了鱼和水的关系,但实际上远未到“言听计从”的地步。刘备并不是十分的信任诸葛亮,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诸葛亮也不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人才。
(三)从气度上,诸葛亮远远不如司马懿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年),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了著名的《出师表》,慷慨陈词、准备北伐。建兴12年(公元),第六次出祁山北伐曹魏,不幸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司马懿可谓是他最大的对手。司马懿老谋深算,采取避其锋芒、静观其变的策略与诸葛亮对峙。诸葛亮无计可施,他派了几个士兵
给司马懿送去了几套妇女的衣服,想以此来羞辱、激怒司马懿,让他出战。没想到司马懿竟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而且还穿在身上,向手下的将士大为炫耀。手下的将士们气愤不过,纷纷要求出战。都被司马懿一一劝阻住了,司马懿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新三国,司马懿)
司马懿又向蜀国的士兵详细询问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士兵说丞相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饭吃的很少,而且事必躬亲、亲历亲为,连打犯错误的士卒多少板子这样的小事都要亲自过问。司马懿重赏了士兵,高高兴兴的把他们送出了曹魏大营。对手下将士说:诸葛亮每天工作很长时间,吃的很少,得不到休息,而且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我看诸葛亮必将不久于人世了。
果不其然,不久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年长他两岁的司马懿顽强的守住了阵线,熬死了诸葛亮。并且在十多年后发动了高平陵事变,成为魏国实际上的主宰者。没有开阔的胸襟、过人的容量,怎能统率千军万马?
从这一点上来看,诸葛亮是远远不如司马懿的。
(四)《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是蜀汉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生活的时代是在蜀汉后期。他长期在大将军姜维的帐下任主薄,可以说对蜀汉的内政外交一清二楚,而姜维本身就是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而进行北伐的。而且陈寿的父亲陈式也曾在诸葛亮的麾下听命并且受到过诸葛亮的惩罚。也可以说是对诸葛亮相当了解了。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做过中肯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大意是:诸葛亮担任相国,安抚民众,教他们礼仪,制定官职,遵从权力制定制度,广开门路吸纳众议,布施公道。忠义的人,有利于国家的人即使有私仇也会奖赏他们,犯法傲慢的人即使私交好也会惩罚他们,承认罪行,或者情有可原的人犯罪即使很重也会减轻处罚,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小的善行也会受到奖赏,小的错误也会被惩罚。各种事情都很明白,什么东西都遵循他的规律,实事求是,厌恶虚假的事务。诸葛亮死在国内,百姓都很敬畏而爱戴他,刑法虽然严厉但是没有人埋怨,因为他公正的看待事务并且处理的很公开。真是治世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但是他连年发动战争,却无法成就功业,所以说随机应变这些将军的才能,并不是他擅长的!
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在处理内政、发展生产上是一把好手。但要他统帅大军进行北伐就有点勉为其难了。六出祁山无一胜绩,前后近10年劳民伤财徒费钱粮罢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也算是一个悲情英雄,让人唏嘘不已。
魏冬林,河南省林州市十三中语文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省骨干教师。爱好写作,用手中的笔端记录生活的点滴。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降清的明将洪承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后世对终结大汉王朝的人评价都很负面,为何唯独对他评价不一般?
在东北立国二百余年的渤海国是什么人建立的?又是怎么灭亡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