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这是电影《误杀》里的一句台词,却道出了近些年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残酷事实。孩子丧尽天良的程度,令人很多成年人都心惊胆战。
这类犯罪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是:缺乏社会性情感。他们冷漠、缺少同情心,通常实施犯罪的手段都极其残忍,自己却没有任何不适感。
他们看起来完全不像是不谙世事的少年,更像是一个经验老道的恶魔。
青少年犯罪其实一直都存在,但近些年犯罪数量的增加,以及《隐秘的角落》、《误杀》等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影视剧大火,把民众视野带到了这一领域。
这也让人们开始反思,孩子究竟是怎么样走上犯罪道路的,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
孩子是天生就坏吗?
年4月,北京4名未成年人绑架人质索要万赎金,在赎金到手前他们合伙杀害了人质。
同年11月,4名未成年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但在听到法庭宣判时,四人竟然相视一笑,庆幸逃过死刑。
年,湖南省邵东县3名未成年学生,潜入一小学抢劫,并将52岁女教师殴打致死。但因为不满14岁,并没有承担相关刑事责任。
年,广西岑溪的13岁少年沈某,因和家人发生冲突,离家出走。由于没有路费,将同村的三个幼童骗至偏僻地方,逼问他们父母放钱的地方。
之后,害怕事情暴露,便将这三个幼童杀害,并且抛尸到废井。
无一例外,这些孩子在作案过程中有明晰的逻辑和手段,甚至知道怎么规避法律的惩罚。
社会发展提前让青少年接触世界,所以他们是有好坏判断标准的,很多青少年犯罪正是因为知道刑事责任年龄限制,故意实施犯罪,比如前面的四少年。
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为有年龄的免死金牌,这些孩子在实施犯罪时,更加肆无忌惮,在事情暴露以后毫无悔意,甚至还会豪言道:“我不到18岁,不会被判死刑。”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好人和坏人的区别是:好人、有良知的人无法做到轻易原谅自己的罪行,如果犯了错,余生都将背负自我谴责,在良心不安中渡过;而坏人则没有任何情感波澜,对别人受到的伤害毫不在意。
准确的说,他们没有人味,没有人的情感,不像是人,更像是动物。
可这些孩子天生就这么坏吗?必然不是。坏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精心养育出来的,一个人的坏离不开他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家庭在任何国家都是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最重要场所,所以家庭必然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而社会由一个一个家庭组成,要遏制青少年犯罪,必须从源头入手。
家庭结构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家庭结构残缺,极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这些性格在复杂的社会环境诱导下,更容易发生犯罪事件。
并不是说离婚就一定会致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家长如果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要离婚,全方面考虑照顾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心理疏导,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离异家庭的小孩之所以问题较多,是因为家长在离异后几乎不管孩子,忙于组建自己的新家庭,严重忽视之前的子女,任其自生自灭。
教育方式
其次,教育方法不当也容易导致青少年存有不良心理,增加孩子走上歪路的可能。
有的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不管合不合理,一味偏袒孩子,完全不在乎是非对错道德观念的培养。
这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激性格,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事情,都会用极端手段来解决。
就像《误杀》里犯下大错的素察,其母拉韫的第一反应并不是管教儿子,而是维护偏袒,用钱财粉饰太平,这无疑是素察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
因为他的意识里根本没有对错观念,只有想与不想,不择手段也要达成目的。
教育方法不当为孩子埋下犯罪潜质的第二种可能:用打骂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这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暴力的性格,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习惯性用武力解决问题。
青少年在特殊的年龄阶段,独立生存能力、独立意识都在逐渐增加,但又对家庭有着难以避免的依赖,若家长舍不得工作或基于各种私心,对孩子疏于管教,他日铸成大错,就来不及了。
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异常强大,未成年人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如果没有稳定的内心底线,很容易被社会上心怀不轨的人教唆犯罪。
一个人一旦有犯罪记录,不管大小,往后的人生都会走得艰难,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预防,将一切扼杀在摇篮里。
况且,今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将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满12岁未满14周岁犯故意杀人罪等情节恶劣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年龄已经不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免死金牌了,也希望罪恶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少一点未成年犯罪。
-TheEnd-作者
神奇小小参考资料:Objectpermanence.(,March20).Retrievedfrom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