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非遗馆内,刘上四在书写“泥书”(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袁汝婷摄
新华社长沙6月12日电(记者袁汝婷、柳王敏)65岁的刘上四没想到,半个世纪前学会的“泥巴写匾”技艺,如今还能当“饭碗”。
15岁那年,他跟着师父学了一手绝活——用黏土粉、桐油等调制一种特殊的“泥巴”,为祠堂写特别有神采且极具立体感的牌匾字。20世纪90年代,电脑印制牌匾兴起,“泥书”没了市场。刘上四身“藏”绝活,只能靠卖油漆建材为生。
生意一做二十年,直到一个叫郭存勇的中年人找上门,“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郭存勇也曾是手艺人,13岁拜师学艺,凭一手木雕功夫在家具市场闯出名堂。五年前,他和妻子邓运姣将坐落在长沙雨花区红星商圈的家具场馆改建为雨花非遗馆。
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非遗馆内,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作人员李群英在绣虎(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袁汝婷摄
夫妇俩决心要把那些沉没的老“绝活”一一“捞”起来,寻访足迹踏遍三湘四水,远至贵州、江苏、广东。
郭存勇在湖南邵东县找到了刘上四,提出免租提供场地,邀他驻馆写“泥书”。彼时,刘上四已年近花甲,不太想改变生活方式。
三次登门,三次劝说,年12月,刘上四入驻非遗馆,开办泥书工作室。
如今,雨花非遗馆已汇聚了个非遗项目和位非遗传承人。他们中许多人,都是郭存勇夫妇劝来的。
年底,“泥书”以“堆字牌匾制作技艺”入选长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刘上四成了非遗传承人。“小孩子竟然也喜欢,去年有上千个孩子来学呢!”他欣喜地说。
雨花非遗馆于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许多孩子来这里学习剪纸、六艺、古琴等非遗相关项目。今年6月记者在馆里看到,10岁的徐漪兰握着剪刀灵活地剪出美丽的汉服图样,飘带剪得翩翩欲飞;5岁的邓悦乐一脸专注,迈步、搭箭、拉弓,羽箭“咻”一声飞出……
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非遗馆内,5岁的邓悦乐小朋友在指导老师的陪伴下练习射箭(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袁汝婷摄
年,雨花非遗馆获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吸引络绎不绝的人来赏非遗、学技艺、购产品。截至去年11月,共接待中小学生传统文化实践体验15万人次,市民游客50万人次。
古老的非遗实现了创新发展,经济效益也让“刘上四们”有了传承的底气和自信。“让非遗与市场互融,与未来接轨,老手艺就能焕发新生机。”雨花非遗馆馆长邓运姣说。
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非遗馆内,10岁的徐漪兰在制作剪纸(6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柳王敏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