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慢食客家??Vol.77
南口车陂仙人粄
耀黑剔透、口感嫩滑的仙人粄(古称“仙人冻”。“仙人粄”的说法多见于清代的“嘉应五属”地区,涵盖现在的梅县区、梅江区、兴宁市、五华县、平远县和蕉岭县,梅州丰顺、大埔二县在清代属潮州府管辖,当地人至今多称仙人粄为“草粄”)是客家地区最流行的传统解暑小吃,其主要原料是一种被称为“仙人草”的草本植物。
仙人粄来历相传,有一对母子在南迁的路上,做母亲的因酷暑难耐而中暑了,做儿子的顶着炎炎烈日赶忙寻找草药。不幸的是,由于天气过于闷热,做儿子的在找药的过程中也倒下了。幸运的是,这位孝顺的年轻人很快就苏醒了过来,迷迷糊糊中发现身边竟长满一株株奇特的仙草。他下意识地摘下一株,放进嘴里咀嚼,没想到一下子就完全清醒了过来,而且感觉浑身有劲。于是乎,他赶忙再采了几株,径自往母亲昏迷的地方跑去。奄奄一息的老母亲闻到这种仙草的味道,竟奇迹般地张开了嘴,嚼了几下后,也完全恢复了过来。母子俩不禁惊呼,这真的就是仙草啊。
仙人粄南口车陂仙人粄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系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客家人在山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试验、总结出来的结果。
梅县区南口镇车陂村制作仙人粄的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堪称客家仙人粄的代表,因而该遗产项目的正式名称为“梅县仙人粄”。
根据饶俊顺的介绍,车陂仙人粄的历史已有数百年(成书于清初的《广东新语》(屈大均著)和乾隆《嘉应州志》里,均有和“仙人草”“仙人粄”相关的记载),创始人是其祖母潘完妹。潘阿婆是车陂某饶姓人家从别的村子里买来的女儿,成人后饶家为她从兴宁市径南镇招来罗姓男子(饶俊顺祖父)入赘,并令对方改姓饶。婚后的潘阿婆生育了多个子女,因生活贫困,想通过做点小生意来贴补家用。后经人介绍,在从车陂去往瑶上的一个叫“师扫亭”(音译,今址不详)的地方学习制作仙人粄。说是学习,其实全凭潘阿婆自己观摩参悟。知道大概后,潘阿婆便回家自己尝试种植仙人草,研究配方,经过不断试验和改良,终于制作出无比美味的仙人粄。
潘阿婆将制作仙人粄的手艺传给了其中一个儿子,此人便是饶俊顺的父亲饶义昌。饶俊顺从13岁便开始和祖母、父亲一道学习制作仙人粄,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尤其是在仙人草的选择方面,摸索出了丰富的经验。
仙人粄制作与食用仙人粄的主要内容包括制作和食用两大方面。
制作方面,先将种植的仙人草成草经搓制后晒干,保存一段时间,然后将干草加水,并用适量的食用碱熬制成墨黑色的草汁,再经过过滤、浓度调整的工序,加入适量的精制淀粉重新煮开反复冲制后经装盆冷却而成食用鲜品。
食用方面,客家人把一大块的仙人粄买回家后,通常会把它倒入大的盆子里用小刀或勺子捣碎。吃之前会加入适量的蜂蜜和一种被称为“香蕉露”的糖浆。仙人粄不仅鲜甜美味,可充饥亦能解渴,还具有清热、解暑、凉血、降压、利尿等保健作用,老少咸宜。
车陂仙人粄虽然是消暑食品,但常年都有供应,其实践频率和范围之广,实践者和受众之多,是超乎一般意义上的客家传统小吃的。
制作和食用仙人粄的习惯在客家地区由来已久,清乾隆《嘉应州志》(卷一·舆地部·物产·草之属)记载:“仙人草(熬汁入面为糕,可解暑。广东新语谓之凉粉草)。”这里所说的糕,就是仙人粄。民谚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还有说:仙人冻,仙人冻,神仙吃了不愿走。农历入伏吃仙人粄,已成了客家人的习俗。据说三伏吃了“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痱子。
仙人粄乡愁仙人粄的社会功能在于它在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医用价值和旅游文化推广价值。此外,仙人粄还是粤东地区客家人、潮汕人童年的集体回忆,特别是对于在外发展的游子而言,仙人粄已然成为他们乡思乡愁的一部分。
步骤仙人粄食材:
仙人草、食用碱粉、蜂糖
做法:
1、采摘回来的仙人草晾晒4-5天。2、把晒干的仙人草洗净,放入锅内熬制出仙人草水。3、仙人草水重新煮沸,加入适量食用碱粉,搅拌均匀。4、盛出放凉成型,之后加入蜂糖即可食用。??慢食客家
纯手工制作大埔笋粄
传统手法独特美味
??8$EQvN2Rra3jr$://
文系慢食客家原创内容。
就算你再喜欢我,也请申请授权后再转载我~
更多精彩,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74.html